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1949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命名成立,是由1938年成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40年建立的重庆国立音乐院、1948年成立的华北大学三部音乐系、1918年成立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2000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现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指挥系、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乐歌剧系、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音乐教育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人文学部、附属中等音乐学校、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等教学院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音乐学研究所等机构。截至2018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生3357人,其中本科生1546人,硕士生672人,博士生118人,附中(含附小)1021人。作为全国音乐教育中心,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中心,以及社会音乐推广中心,中央音乐学院是一所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水平,专业设置齐全,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音乐学府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外音乐人才向往的地方,七十余年来,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创作、表演和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来校学习,培养了数万名优秀音乐人才及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
中央音乐学院在继承中华民族音乐传统和经验的同时,不断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各种艺术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音乐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开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音乐学院发展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前身由20世纪40年代国立音乐院、燕京大学音乐系等院校的声乐专业组合而成,1950年正式建立,喻宜萱任系主任。1977年由原声乐系中部分教师组成歌剧系,杜立任系主任。1984年,声乐系与歌剧系合并成立声乐歌剧系,由沈湘、蒋英、郭淑珍、黎信昌组成系领导班子,沈湘代系主任。1986年至2000年黎信昌任系主任。2001年至2004年由刘东、马洪海组成领导班子。2005年至2018年由张立萍担任系主任。自2019年1月始,由副系主任谢天主持工作,现任党总支书记陈冰。
全系现有教师共65人:
美声教研室32人,包括教授10人、特聘外籍教授3人、返聘教授6人、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3人、返聘副教授1人、讲师3人、助教3人。民族声乐教研室6人,包括教授2人、特聘教授2人、二级演员1人、专职伴奏1人。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教研室21人,包括教授2人、返聘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2人、外籍教师1人。表演教研室5人,包括返聘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外聘教师1人。另有系秘书1人,系辅导员1人。
自1979年中央音乐学院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艺术院校硕士学位授权点以来,声歌系现有声乐歌剧表演硕士生导师18人,博士生导师4人,声乐伴奏艺术专业硕士生导师4人,民族声乐硕士生导师4人。
声乐歌剧系共设有四个教研室,美声教研室主任:黑海涛教授;民族声乐教研室主任:刘跃教授;钢琴伴奏及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张佳林教授;表演教研室主任:王慧副教授。声乐歌剧系多年来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专业素质及专业技能,组织学生排演并上演了多部歌剧,早在上个世纪,声歌系就成功排演过《费加罗的婚礼》、《艺术家的生涯》、《弄臣》、《卡门》等世界经典歌剧。近年来,继续坚持声乐演唱和歌剧表演并行的教学方针,举全系师生之力,积极推进歌剧排演工作,先后有《蒂朵的仁慈》、《魔笛》、《蝴蝶夫人》、《奥涅金》、《狄朵和埃涅阿斯》、《伤逝》、《塞魅丽》、《阿依达》、《女人心》、《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伊奥兰塔》、《贾尼.斯基基》等著名歌剧。先后演出的这些歌剧是特别站在历史和学术的高度,以恰当而适度的选材,广泛选用在校学生排演,直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歌唱表达和舞台表演等综合能力,在学院及社会上演出,部分歌剧走出国门进行公演,获得了极大成功。除歌剧演出外,我系自2012年至今,分别向全国各大高等艺术院校,发起并主办了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比赛,用以推广、加强艺术歌曲教学规范,完善学生的歌唱水平,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
声乐歌剧系学生组成的合唱团,曾多次参加国家级各类大型演出。曾与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合作,赴日演出歌剧《蝴蝶夫人》;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第四乐章合唱《欢乐颂》;赴慕田峪长城参加雅典奥运会北京火炬传递仪式担任合唱演出;与耶鲁大学合作演出马勒交响曲;应美国耶鲁大学国际合唱节的邀请,赴美国访问,作为特邀合唱团参加音乐节演出;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70周年,在国家大剧院演出《黄河大合唱》,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自2004年至今,声歌系学生合唱团完成了十二部歌剧的合唱部分演出,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国际社会、国际友人的好评。
声乐歌剧系本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声乐人才的目的,教书育人,在专业上严格把关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不忘充实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在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下,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歌唱家和歌剧演员,其中许多都已活跃在世界各大歌剧、音乐舞台。学生们多年来持续在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中获奖,他们秉承声歌系前辈们留下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歌剧舞台的新生力量。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1956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全国音乐艺术院校中,率先建立了音乐学系(Musicology Department )。经过近60年的辛勤工作,音乐学系在学科建设上已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相对雄厚的学术力量。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8年,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除音乐学专业外,音乐艺术管理和音乐治疗专业也具有硕士学位授权资格。在音乐学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站在全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前列,是中国音乐学学科教学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音乐学系目前设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世界民族音乐理论、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治疗7个专业方向,有民族音乐实验室、多媒体工作室、世界音乐演奏实习中心、欧洲早期音乐中心、音乐美学研究中心、音乐心理学研究室,另附设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学院认证课室。各专业所设课程总和已超过80余门。在这些理论课程中,有多门在国内属唯一开设。所有主干课程(含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均具有我系教师自编教材和现代化教学能力。从建系至今,音乐学系教师已出版和发表专著、教材和论文万余部(篇),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音乐学学科建设的空白,并被国内和海外多所院校采用,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现有教授24名(含外籍特聘教授2名),副教授8名;博士生指导教师26名(含4名外聘博导),硕士生指导教师45名(含博士生导师);另有讲师4名,助教1名,外聘教师4名。
2015年,音乐学系在校学生共275人,其中本科生音乐学专业80人,艺术管理专业27人,音乐治疗专业28人;硕士研究生90人,博士生50人。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指挥教学历史最悠久的系,长期以来曾作为中国唯一的指挥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响誉中外的优秀指挥家,并为中国指挥学科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0余年来,这里曾造就过二十多位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及知名乐团、歌剧院的领导者,这里培养的学生获得众多国际指挥比赛大奖;在历届全国指挥比赛中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奖项。指挥界历代前辈名师,如:黄飞立、李德伦、韩中杰、陈贻鑫、郑小瑛、徐新、吴灵芬、李华德、杨鸿年等都曾在指挥系任教。目前指挥系实行附中大学一条龙建设,从附中高一年级开始招收指挥方向的学生。目前除指挥专业方向本科生以外,硕士研究生设有指挥、总谱读法,歌剧艺术指导三个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目前设有乐队指挥、歌剧艺术指导两个专业方向。
指挥系的教学体系在成立之初“兼容并蓄”吸收了前苏联与欧美的教学经验,其后的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在历任系主任黄飞立、郑小瑛、徐新、俞峰等教授的领导下,又逐步形成学术学风严谨、师生团结开放、教学代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教学体系。21世纪初,在俞峰教授的领导下,指挥系教师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创立了“现代指挥教学法”,该教学法成为现今指挥系的教学核心。“现代指挥教学法”明确了21项具体指挥法技术和乐队操作方法理论、缩短了学生从教室走向乐队的距离、扫除了由课堂到指挥实践的障碍、节省了乐队教学的投入;指导学生准确而迅速地判断乐队演奏所发生的问题;教会学生从作曲家的角度来理解作品;培养了学生作为职业指挥所必备的人格素质、艺术魅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现代指挥教学法”的诞生为未来中国指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俞峰教授多次受邀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举办指挥大师课,并将在美国指挥年会上讲授。该教学法于2004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05年获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党中央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层次不断升级的需求。举办了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中国青年合唱指挥人才培养”项目和“中国青年指挥人才培养”项目。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国际指挥大师班成功举办,该国际指挥大师班是继国家艺术基金培养国内优秀指挥后,我系指挥教学的国际延伸和现代指挥教学法的国际应用,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
指挥系始终秉承“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办学理念,本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指挥人才的目的,上下求索,不断前行。回首过去指挥系造就了众多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众多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及知名乐团、歌剧院、部队文艺团体、合唱团以及教育领域的领导者。展望未来,指挥系将继续按照双一流学科的标准,以更加优秀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现人才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是与学院同龄的重要部门之一。建国初期,为了培育和发展中国这块钢琴沃土,一批来自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以及法国、美国等海内外的有识之士组成了钢琴系最初的教师团队,其中包括朱世民、易开基、朱工一、李昌荪、洪士銈等名家。五、六十年代,又有一批钢琴名家进入钢琴系执教,他们是洪达琳、程美德、夏国琼、周广仁、周书坤、李菊红、刘育和等人。从前苏联派遣来华工作的著名教授谢洛夫、塔图良、克拉芙琴柯等对当时我国的钢琴教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出了顾圣婴、李名强、刘诗昆、殷承宗等许多优秀的钢琴家。之后,钢琴系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吸引和汇集了本院与上海音乐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以及从海外各国学成归来的杰出人才,形成了今日具有国际水平和持续发展活力的强大的师资队伍。2009年,手风琴、电子管风琴和古钢琴专业并入钢琴系。
目前,钢琴系设有钢琴主科、钢琴共同课、键盘三个教研室; 钢琴、手风琴、电子管风琴、管风琴、爵士钢琴、钢琴调律六个学科。钢琴主科教研室现有教授:周广仁、吴迎、卞萌、潘淳、杜泰航(钢琴主科教研室主任)、韦丹文(外籍专家)、盛原、由熹、赵聆、邹翔、谭小棠。其中,周广仁、李其芳、吴迎教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副教授:佟博、陈韵劼、Misha Namirovsky;讲师:黄若愚;助教:周韵清、鹿尧。钢琴系共同课教研室现有教授:李昕、林晔(钢琴共同课教研室主任)、刘兴辰;副教授:马绍康、崔鸿根、魏小凡、姚岚、孙晓丹、童薇、何轶、智园行方;讲师:吴纯、王巨澜;助教:胡一帆、谢子薇。键盘教研室现有教授:曹晓青(钢琴系党总支书记、教研室主任)、沈凡秀;副教授:沈媛;讲师:许笑男;助教:许可卿;实习教师:田佳男。钢琴系博士生导师:吴迎、曹晓青、韦丹文、杜泰航、卞萌、赵聆、潘淳、盛原、由熹、邹翔、谭小棠。
截至2021年9月,钢琴系各专业在读学生168人,其中本科生:118人,硕士研究生:42人, 博士研究生:8人。
钢琴系现开设课程有:钢琴主科、钢琴室内乐、钢琴艺术史、伴奏实践、声乐伴奏、钢琴教学法与教学实习、钢琴乐队片段、钢琴表演风格研究、钢琴个别课、钢琴集体课、钢琴即兴伴奏、手风琴主课、手风琴重奏与合奏、电子管风琴主课、电子管风琴重奏与合奏等课程、管风琴主课等课程。
六十多年来,钢琴系师生在国际国内各类比赛中获奖数百余项,为我国培养了众多钢琴人才。今天,几百名毕业生遍布中国和世界各地其中,在我院担任钢琴教学的优秀教师(包括大学、中学、各系钢琴伴奏)很多也是由我系培养的。手风琴专业自成立以来,捷报频传,学生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比赛大奖。 钢琴系每年邀请多位世界一流的钢琴大师来我系讲学、演出,学术交流活动频繁,我系教师也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演出及讲学活动,并担任国际国内钢琴比赛的评委。另外,我系还定期举办学生学习音乐会,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
钢琴系自1950年建系至今历任正副系主任一览表:
1950——主任:朱世民 副主任:易开基
1955——主任:易开基 副主任:朱工一、周广仁
1982——代主任:朱工一 副主任:周广仁、潘一鸣
1986——代主任:周广仁 副主任:潘一鸣、李其芳
1992——主任:杨峻 副主任:杨鸣(1997后担任)
2001——主任:杨鸣 副主任:潘淳
2004——主任:吴迎 副主任:潘 淳、曹晓青
2019年——副主任:韦丹文 党总支书记:曹晓青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
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是集管弦器乐研究、教学、表演为一体的学科,是学院音乐表演学科最重要表演专业教学部门。
管弦系历届主任为张洪岛教授、黄飞立教授、章彦教授、黄源澧教授、隋克强教授、陶纯孝教授、朱同德教授、柏林教授、刘培彦教授、赵瑞林教授。现任主任为童卫东教授和副主任李岚松教授、刘洋教授。党总支书记陈光教授。
伴随着中央音乐学院70多年历程中,随着一代代教育者的艰苦探索和不断完善,管弦系在学科的建设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创造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科的辉煌业绩。
从师资队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管弦系都始终站在全国管弦乐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前列,是管弦器乐教学工作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1981年,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成为国内首批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音乐艺术表演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本科学生管弦乐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青年交响乐团;2008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唯一的本科交响音乐教学示范中心。管弦系共设有10个教研室和一个艺术中心(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与竖琴、低音提琴、木管、铜管、打击乐、室内乐、乐队课、钢琴艺术指导教研室;古典吉他艺术中心)。
目前管弦系在职58名、外籍教授11名。其中在职正教授18名、副教授27名、讲师14名;秘书2名、学生辅导员2名,乐务1名。
70多年来共有200多名教师先后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从事器乐表演专业教学工作,为管弦系几十年的辉煌教学成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多次重大的教学改革,本科生专业设置齐全。2006年在制订中长期演奏教学规划时,提出“培养高精尖独奏、室内乐、乐队演奏人才”的教学目标。将以前只培养独奏人才转为既培养特殊独奏人才又培养室内乐、乐队人才的教学模式。
70多年来管弦系创造了令国内外同行们刮目相看的辉煌教学成果。如享誉世界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为首的众多教授,辛勤耕耘,培养出众多的世界级演奏家;获得近百项比赛大奖的功勋。获奖者及在世界顶级交响乐团任主要席位的演奏家多的数不胜数,施展着他们演奏才华。他们坚守德艺双馨、为国育才的使命,在国际舞台比拼世界一流。陈曦在第12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银奖(金奖空缺),成为在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首奖获得者。此外,例如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等国际顶级赛事奖项均收入囊中。在国内重大奖项屡次获奖,如:文华奖、金钟奖等。其中金钟奖是被誉为国内含金量最高的顶级赛事,党华莉在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中,与来自全国艺术院校的学生,甚至教师身份的参赛选手共同竞技角逐,最终夺取一等奖。另外,管乐在柴赛的突破,创造了历史。在历史悠久、被誉为音乐赛事中的奥林匹克、每四年举办一次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2019年曾韵荣获第十六届柴赛铜管组第一名,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器乐演奏的金奖!举世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中国百年音乐教育的突破,标志中国铜管教育进入世界前列,实乃国之骄傲!梅第杨荣获第67届ARD国际音乐大赛中提琴金奖,创造了中国中提琴的历史,吸引德国总统来校访问。这些成就和管弦系一代又一代教授们的教学工作分不开的,教师队伍实力雄厚、人才济济是优质教学的保障。他们创建和保持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严谨教学体制。多年来吸引了世界上诸多著名教育、演奏、指挥、作曲大师们来院访问、讲学,探索。同时,管弦系多年来在学术上保持不急功近利、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教学机制、良好教研工作氛围,保持精湛演奏状态,钻研教学规律,培养高精尖的独奏、室内乐、乐队演奏人才的重要措施和严谨的、优良教学传统。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几十年来管弦系经过了多次重大的教学改革,本科招生专业比例也更科学合理化。目前,招收本科专业学生人数为73人。专业分布:小提琴20名、中提琴8名、大提琴8名、低音提琴6名;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各3名;萨克斯管2名;圆号、小号、长号各3名;大号1名;打击乐3名;竖琴1名;吉他3名;硕士研究生(所有专业)招收45名。
管弦系课程设置有演奏专业主科、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文化共同课科目: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理论、中国古代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弦乐艺术史、欧洲管乐艺术史、室内乐重奏课、乐队课、和声、曲式分析、巴洛克时期音乐、合唱艺术、指挥法、总谱读法、中国戏曲、中国民歌、视唱练耳、乐理、钢琴、音乐欣赏、舞蹈等等。1977年以后设立室内乐课程,室内乐重奏组合逐步定为弦乐四重奏、木管五重奏和铜管五重奏形式,90年代中期这三种重奏组合形式定为室内乐必修课程,并且建立室内乐专业学分。
乐队课自50年代以来就设立了,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定为管弦系专业学生必修课,给予专业必修课学分。
以上所述课程设置有利于对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实现管弦系在表演专业上培养技术精湛、业务合格和艺术思想道德良好的演奏人才。
除了专业理论必修、选修课等共同课外,专业主科授课为教师与学生(主科教师与学生)1对1;2对1(主课教师、钢琴艺术指导与学生)和1对15人(室内乐指导教师和重奏组合学生)以下室内乐重奏授课形式,乐队课指导教师既指挥与近百余名学生的交响乐队课程等。2006—2007学年管弦系在制订中长期演奏教学规划中,深入分析了近一、二十年国内外音乐演奏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状况,提出“培养高精尖独奏、乐队演奏人才”的教学目标。计划是将以前只专门培养独奏人才转为走既培养特殊独奏人才又大量培养乐队人才双条教学之路,为今后培养优秀演奏人才教学整体的规划,使之做到延续以往老一代教授们兢兢业业的教学精神、继而发挥中青年教师们演奏与教学的双优势、为将来的教学思路、培养演奏人才、赶超欧美国家音乐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央音乐学院演奏人才辈出,多年来也吸引了世界上许多著名教育家、演奏家、指挥家来院访问、讲学。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即探索中央音乐学院究竟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何能向世界各大乐团、音乐院校提供了如此多的优秀演奏和教育人才。这一切成就都是管弦系多年来在学术上保持不急功近利、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教学机制、引进中青年专业教师人才考核制度、定期举行民主推荐有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教研室的主任、改变教研工作氛围,是管弦系既继承传统教学作风,又保持特有的精湛演奏状态,认真钻研演奏教学规律,为国内外培养高精尖的独奏、乐队演奏人才的重要措施和严谨的、优良传统教学学风。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管弦系教师队伍实力雄厚、人才济济。中青年教学骨干小提琴专业童卫东教授、梁大南教授、林朝阳教授、张堤教授、于兵教授、谢楠教授、陈允教授(室内乐)、杨戈芳教授(室内乐);中提琴专业何荣教授、苏贞教授、王昌海教授;大提琴专业马雯教授、杨锰教授、林希映教授;低音提琴陳翰叡教授、潘姮伃教授;长笛专业韩国良教授;双簧管专业魏卫东教授;单簧管专业范磊教授、袁源教授、王弢教授、樊巍教授;巴松专业李岚松教授;小号专业戴中辉教授、陈光教授;长号专业刘洋教授;圆号专业满燚副教授;打击乐专业李飚教授;竖琴金慧萍教授;钢琴艺术指导黄萌萌教授;小提琴专业谭力玮副教授、高参副教授、陈曦副教授、谢昊明副教授;中提琴专业曹海副教授、戚望副教授(室内乐);大提琴孙晓淇副教授、鲁鑫副教授(室内乐);长笛专业邓甍副教授;双簧管专业方恒健副教授;萨克斯管专业杨桐副教授;打击乐专业刘刚副教授、张景丽副教授;竖琴专业王冠副教授;古典吉他专业李洁副教授;钢琴艺术指导王昀玥副教授、曹慧副教授、原丁副教授、芦静怡副教授、吴琼副教授、马小鸥副教授、侯陌蒙副教授、尹一迦副教授;钢琴专业施佳佳副教授(室内乐)、李乐副教授(室内乐);弦乐艺术史专业刘维兰副教授;古典吉他专业许拓讲师;钢琴艺术指导范军讲师、郭元帅讲师、洪倩讲师、张佼讲师、郝楠讲师、许歌卉讲师、梁楚辉讲师;小提琴专业张佳讲师(室内乐);何畅讲师(室内乐)、苏雅菁讲师(室内乐)、宁方亮讲师(室内乐)、劳黎讲师;大提琴专业杨一晨讲师(室内乐)等国内外知名教育家、演奏家的相继归国、留校任教,又为管弦系的师资力量补充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
管弦系教师曾荣获包括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在内的多种国家级奖励(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奖、宝钢奖等)。管弦系在编教师百分之九十都有着曾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而且这些教师目前在国内都是各个专业的领军人物。10余人担任国内各个专业协会、学会的领导工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音协常务理事、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副主席、中国小提琴学会副会长、中国中提琴学会会长、中国大提琴学会会长、中国圆号协会主席、中国小号联合会会长、中国长号大号联合会会长、中国双簧管学会副会长、中国巴松学会副会长、中国室内乐学会会长、副会长、以及以上学会秘书长等等。管弦系非常多的教授还在国内各个音乐艺术院校任名誉、荣誉、客席、兼职教授;在国内各大乐团任兼职首席;还出任各种国内、国际比赛、艺术节评委。师资力量之强居全国各个音乐院校中之首。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管弦系的师资力量可以分为四大类:1.独奏型的演奏家、教育家;2.乐队型的演奏家、教育家; 3.室内乐专职指导教师;4.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我们这四类专业主科教师整合在教学中是实行自主合理调配,使所有学科、专业学生受益,并且在演奏上得到全面发展。通过10个教研室和1个艺术中心之间教学的互补性,为管弦系继续培养众多世界级的优秀演奏人才提供平台。
管弦系授课采用选拔优秀特殊演奏人才机制,给予独奏人才充裕的演奏时间,发挥其精湛的音乐技巧、音乐才能,去参加国内外的重要音乐比赛。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必须参加室内乐课、合奏课,通过乐队学科课程计划的实施与改革,设立严格乐队学科考核程序,组成交响乐队(每个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星期进行严格的选拔考试),学习全面的乐队知识,达到培养专业演奏员的可实性的社会需求。2009年学院新教学综合楼投入使用,管弦系为培养乐队人才拥有了国内乃至世界音乐学院中的超一流的排练大厅。
管弦系演奏专业乐器种类比较多,共5个乐器群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键盘),17种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萨克斯管、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吉他、钢琴),其中还要细分为各个专业必需演奏的40余种特性乐器(巴洛克弦乐乐器、短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巴洛克双簧管、英国管、小单簧管、中音单簧管。
管弦系演奏专业乐器种类比较多,共5个乐器群组(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键盘),17种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巴松、萨克斯管、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吉他、钢琴),其中还要细分为各个专业必需演奏的40余种特性乐器(巴洛克弦乐乐器、短笛、中音长笛、低音长笛、巴洛克双簧管、英国管、小单簧管、中音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巴松、自然圆号、瓦格纳号、巴洛克小号、高音小号、各种调式小号、夫吕格号、高音长号、巴洛克长号、中音长号、低音长号、倍低音长号、低音小号、上低音号、各种调式大号、各种打击乐等等)。几十年前管弦系专业教师所教授的乐器仅仅局限于15种大类乐器,特性类乐器很少,几乎等于零。随着多年的教学改革,为了分类乐器的健全与演奏,从而达到现代教学理念,培养全面的高精尖演奏人才的教学目的,管弦系增添了许多国内各大乐团、音乐院校缺少的特性乐器种类。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也是由文化部命名的国内唯一带有国字头的青年交响乐团,每年在国内外举行巡回演出,发挥着在国内同等院校领先的带头作用。
几十年来,访问过几十个的欧美亚国家,巡回演出百余次,获得国际音乐媒体的赞赏,也为中国赢得巨大荣誉。是目前国内与世界著名指挥、作曲、演奏家合作最多的青年交响乐团。如小泽征尔、祖宾.梅塔、迪图瓦、巴伦博伊姆、马泽尔、捷杰耶夫、汤沐海、邵恩、陈左煌、俞峰、吕佳、李心草、张璇等;罗斯特洛托维奇、梅斯基、穆特、萨宾.梅耶、朗朗、李云迪等;潘特烈斯基、拉赫曼、谭盾、叶小刚、郭文景、陈怡等。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曾经作为中国的第一支交响乐团访问欧共体十国;第一支参加世界级的德国波恩贝多芬音乐节作为驻节乐团;第一个参加柏林世界古典青年音乐节的乐团;第一支用一个月的时间环绕台湾作巡回交响音乐会的团体;第一个被邀请赴印度尼西亚举行音乐会的乐团;第一个在中国管乐演奏史上派出铜管学生参加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
管弦系的“高精尖演奏人才培养计划”提出实施以来,教学中重视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互访,定期进修学习,邀请世界级的演奏专家们来院讲学,举办大师班,学生受益,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尽早成才。
在国内外表演专业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扬特有的学风,管弦系在培养高精尖独奏、室内乐、乐队演奏人才上就一定会取得更加优异的成就。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是集民族器乐教学、表演、研究为一体的教学部门,是民族器乐表演传承与发展的顶尖专业教学基地和学术基地。该系始建于1950年,原为民乐组,1956年正式建制为民乐系。历任系主任有查阜西、缪天瑞、黄国栋、王国潼、李真贵、赵寒阳、李光华、于红梅;现任系主任章红艳,党总支书记石海彬,副主任胡瑜、吉炜,党总支副书记王磊。
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民乐系已形成完整的学科结构、一流的师资队伍、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我国最早的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2018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
民乐系现有教授23名,博士生导师19名,副教授11名。全系设有拉弦、弹拔一、弹拔二、管乐、打击乐、乐队与室内乐六个教研室。主修乐器有古琴、筝、琵琶、三弦、柳琴、扬琴、箜篌、中阮、二胡、板胡、大提琴、低音提琴、笛、管子、笙、唢呐、打击乐等17个专业。
民乐系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开放的办学理念,建系以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艺术实践等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出版各类民族器乐教材以及理论著作百余部、音像制品四百余套。该系师生在国际、国内各项重大比赛中获奖达三百余人次。在历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文华艺术院校奖、CCTV民族器乐大赛、台北民族器乐协奏曲大赛、海内外江南丝竹演奏比赛、全国“广东音乐”比赛等重大赛事中,屡获殊荣。隶属于该系的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平和最具活力的民族乐团之一,曾应邀赴东欧、北美、南非和新西兰等地进行访演与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厚的人文内涵,为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互融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民乐系通过中央音乐学院重大活动立项项目“中国民族音乐节”及其子项目北京胡琴艺术节、弹拨乐音乐节、民族管乐周和“学院奖”民乐作品比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对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及创作发展进行了多元化的学术探索与成果展示,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为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的发展之路,民乐系将坚持更高的演奏水准,更优秀的教学质量,在中央音乐学院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砥砺前行!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
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创建于2019年。“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学科获评为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本系拥有国内、国际具广泛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并配备顶级的教学及研究实验室,先进的仪器及设备,软、硬件条件和一流的工程环境等。
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下设: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电子音乐作曲、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录音艺术、音响艺术指导、音乐治疗、艺术嗓音及嗓音医学8个专业方向。
本系现任系主任李小兵,副系主任方恒健;现有教授12名(含特聘教授6名),副教授5名,讲师2名;博士生导师10名(含外聘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7名(含博士生导师)。另有一支强大的音乐人工智能创新科研团队。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音乐教育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Music Education)前身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Department of Music Education), 成立于1999年。
为适应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扎实推进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试点和推广工作,2011年9月经中国共产党中央音乐学院委员会批准,在音乐教育系的基础上增强教学的自主性,正式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有志于改革国民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中国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需要,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做出贡献。
音乐教育学院在全国率先引进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三大先进音乐教育体系,探索融国际先进音乐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中国特色音乐教育之路,以此为目标确定了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原则,在组织教学中全面改革传统的高等音乐院校教育理念、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系统引进国际先进音乐教学体系并将之与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时代与民族特色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并成功培养出中国高等音乐学校第一批掌握了新体系教学方法的音乐教师;开设了多门国内空缺的音乐教育学与教学法的新课程,填补了我国音乐教育专业必修课程的空白;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树一帜、颇有影响的办学风格。
1999年建系以来,在系统研究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的基础上,坚持科研与学科建设同步、教学和课程建设共行,积极推广和应用科研成果,探索和实践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创造了一批音乐教育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支具有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专业教学研究队伍,培养了大批具有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学技能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他们已担任大学、中学和小学的音乐教师,成为新体系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音乐教育学院办学与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树立献身国民音乐教育的职业理想,熟练掌握专业音乐知识和基本音乐技能,全面了解音乐的艺术本质和审美表现,具备带领受教育者参与音乐活动和欣赏音乐的能力,熟悉并掌握中国及国际先进音乐教学法及其教材;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具备组织各级课堂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品味。
音乐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学制五年,开设专业必修课:基于科达伊体系的歌唱教程,包括视唱练耳、合唱构建(重唱-合唱方法训练、合唱指挥训练、合唱文献阅读等);基于奥尔夫-达尔克罗兹体系的音乐与动作课;三位一体的教材研读-教学法-教学实习课(强调实用性,实践性,采用直接与教学实验点挂钩的开放性直观教学方式);作曲基础技术理论与实践课(强调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综合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为一体的作曲基础技术理论课,并与键盘和声即兴、小型乐队编创等实践课相结合)、中西方音乐教育发展史、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等。共同必修课: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民族音乐概论、外国民族音乐、钢琴等。新开设的诸课程,采用国际先进的科学音乐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筛选和检验,以此逐步创建音乐教育专业的标准教材。
我们的音乐教育专业的特点是重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音乐教育。目前已经在全国多所院校开设了新体系实验班,在多个省市建立了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实习点,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做好了铺垫。
音乐教育专业自建立初始即与匈牙利科达伊学院及国际协会、国际奥尔夫基金会、奥尔夫学院、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学院、德国汉诺威音乐教育研究所、瑞士达尔克罗兹学院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聘请外国专家及输送留学生,联合培养研究生、高校师资。
学院多次成功召开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对于国际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实验;该学科创造的中国学校音乐新体系已在全国建有多个实验教学基地。
学院用先进理念与科学方法训练的混声、女声、童声合唱团在国内音乐界享有一定的声誉。
2008年,学院“高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体系综合改革实验”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2009年此项目又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学院《改革音乐素质教育,创新学校音乐教育体系》被正式列为与《纲要》配套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11年开始,分批分期面向全国普通音乐教育师资进行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培训和推广工程。2011年1月第一期、7月第二期和2012年1月第三期培训班已经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普遍好评并取得了良好地培训效果。自2012年1月起,该培训项目因成效卓著被正式纳入《教育部、财政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以便不断完善音乐教育教学新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创新型音乐教育人才。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提琴制作研究中心
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由中心主任郑荃教授在意大利留学回国后建立的。中心的前身是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研究室,创立于1977年,隶属教务处。1988年成立的提琴制作研究中心直属院部领导,成为一个系处级单位。2002年,学院成立音乐科技部,提琴制作研究中心成为科技部的一个部门,保留系处级编制,2013年学院取消音乐科技部,恢复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处级部门。
1988年成立时,由于提琴制作专业已经从国家教委的本科目录中取消,首届招收的是大专班,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设本科专业,1994年批准招收硕士生。2006年在附中设立专业,形成10年制系统教学体系,同时还通过1年制的进修教学,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
2013年,提琴制作研究中心从单一的提琴制作方向发展为提琴制作、琴弓制作、提琴修复三个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音乐学院内设立提琴制作多层次教学体系,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央音乐学院内设立提琴制作专业,贴近音乐教学,学生能得到更多的音乐艺术熏陶,能与演奏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交流,对培养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提琴制作艺术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系20多年来,中心的许多毕业生在各国举办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披金戴银,获得奖牌数十枚。还有许多毕业生在国内外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成为职业提琴制作家。
目前中国已经有6所音乐学院设立了提琴制作专业。
提琴制作研究中心设置的专业课程为:提琴制作实践、提琴制作工艺学、提琴修复、提琴油漆、音乐声学、提琴制图、弦乐器史、木材学、琴弓制作、乐器演奏、室内乐等。
中心历年完成的科研项目有:
霍英东科研基金项目《弓弦乐器材料研究》;文化部科研项目《提琴材料处理》、《民族低音拉弦乐器设计》;2002年和2012年与中科院声学所、力学所合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提供研究经费的《提琴制作与声学品质的振动模态关系的研究》、《疏水处理及纳米复合材料对提琴木材改性机理的研究》;北京市高校共建科研项目《提琴修复学科建设》等。
2003年获国家专利"安装在乐器盒上的附加装置"。2004年该项专利被评为"第三届尤里卡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EOS交响文献乐团
EOS交响文献乐团(前EOS乐团)/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成立于2006年,成员主体为乐队学院师生及国内外专业乐团音乐家加盟以及本院管弦系研究生等。学院成立七年来,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及良好的社会反响。
EOS交响文献乐团拥有自己的音乐季,每年在北京音乐厅完成10场音乐季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4-6场周末音乐会,并且成为国家大剧院一个响亮的品牌。
EOS交响文献乐团在过去的几年内完成了马勒全部交响曲等,音乐季演出近70套曲目,包括电影音乐、交响京剧、摇滚乐与交响乐的、多媒体音乐会、圣诞音乐 会、80后青年艺术家委约作品等,尤其在在前不久刚刚完成巴托克协奏曲、谭盾乐队协奏曲、画家马蒂斯等高难度曲目。
EOS交响文献乐团开展的U-MUSIC大学生计划赠与大学生音乐会票数已达万余张,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华社等主流媒体高度的认可。U- MUSIC计划还在众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举行路演和40余场音乐讲座。从2012年起,乐团还在上海老码头举行音乐 节,进行为期十天的公益演出以及培训当地学生乐团。
EOS交响文献乐团以其"用音乐点亮人生"的教育理念,被教育部命为"国家级乐队教学示范中心"并连续卫冕,作为"示范中心"研发了核心课程:乐队课、乐 队文献和困难片段课、模拟考。教学教材研发曲目量庞大,同时还录制出版马勒交响乐CD,录制出版了中提琴教材。并深入发展室内乐课程等。
EOS交响文献乐团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乐队人材,毕业生就业率达百分之百。EOS交响文献乐团还举办众多国际性交流活动,如与耶鲁大学合 作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国际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美岛丽大师班、旧金山交响乐团音乐总监MTT指挥大师班、参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 赛等。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EOS交响文献乐团,让更多学生包括已经是专业人员的人吸引进来,成为更能为推动中国交响乐发展的一个既实际又具有学术权威性的机构,让乐队学院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层次和广义上有指导及拓展意义的机构。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中央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下称附中)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分为三年制与六年制,包括键盘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音乐教育、综合音乐理论、作曲、指挥、音乐学、乐器修造、声乐与歌剧演唱等专业。2009年经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批准,与澳门演艺学院音乐学校合作,在澳门设立了“附中教学点”。
自1957年建校以来(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成立73周年),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重视,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经过六十三年的发展,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拥有一支学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具有一流的专业教学水平,一批优秀教师曾在国内外重大音乐比赛中取得过优异成绩,是我国中青年演奏家、作曲家中的佼佼者。由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各专业教研室编写的教材、制订的教学大纲,受到国内同行及专家的认同,许多教材已被兄弟院校所采用。
从建校至今,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已培养出合格毕业生近万人,遍布海内外,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国内外各著名艺术院团和艺术院校的骨干,在音乐界享有盛誉。施光南、储望华、王立平、刘诗昆、殷承宗、盛中国、鲍惠荞、石叔诚、王国潼、黄安伦、陈佐湟等群星璀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焕发生机,人才辈出,谭盾、吕嘉、张弦、吕思清、郎朗、王羽佳、田博年、王亮、李腾等一批青少年英才脱颖而出,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为祖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也是我国音乐文化领域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学校始终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和对外交流工作。许多享誉世界乐坛的著名艺术家来校讲学,传授技艺。学校每年也派出优秀教师、学生出访世界各国,参加各种中外文化交流与演出活动。附中下设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交响乐团”(原“红领巾乐队”“中国少年管弦乐团”)创立于1959年,曾先后出访东南亚、欧洲以及港澳台地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附中又先后组建了“少年民族管弦乐团”“少年四季室内乐团”“少年管乐团”“少儿合唱团”。通过这些团体的演出活动,附中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增强,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为学校音乐教育优秀成果的展示增添了新的内容。
被誉为“中国音乐家摇篮”的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已成为一个以教学为中心,集演出、创作、科研为一体,代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最高水平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等音乐专科学校。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先后与莫斯科音乐学院附中、德国科隆莱茵音乐学校、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校等国际知名学校结为友好学校。实现了与国际教学资源共享。承办了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肖邦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届国际鲁宾斯坦青少年钢琴比赛等重大国际赛事。2014年开始,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连续获评北京市职业院校技术技能比赛最佳举办单位和特殊贡献奖。
中央音乐学院是全国艺术院校惟一的“211”工程大学,2017 年又进入世界“双一流”建设行列,作为其附中,我校全体师生员工遵循“尚德、砺志、博学、精艺”的精神,以学生为本,为大学培育优质生源。我们坚持培养“高精尖”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学校。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鼓浪屿钢琴学校
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是我院和厦门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合作创办的公立学校。厦门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五缘校区建设、教学设备购置、资金筹措;中央音乐学院主要负责学校管理、选聘优秀教师和组织开展艺术实践、国际艺术交流等活动。学校以钢琴教育为主,并适当开设一些其他音乐专业。以办成“中国未来钢琴家的摇篮”为目标,学校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门培养小学四年级至高中的学生,办学规模预计达到500人。
鼓浪屿钢琴学校鼓浪屿校区
学校位于厦门“最美的客厅”——五缘湾,教学环境优美,教学与练琴全部使用进口三角钢琴,教学配套在全国范围内首屈一指。原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杨鸣教授担任校长,在中央音乐学院强大品牌的号召下,多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高学历教师、海外归国演奏家及各大钢琴比赛获奖者来校任教。目前,学校开设钢琴专业、音乐教育专业、录音专业、电子制作专业、电子作曲专业、乐器制作专业。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鼓浪屿钢琴学校,一流的学习环境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土壤,一流的师资力量是莘莘学子成长的保障。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这所备受瞩目和期待的学校,将成为未来钢琴家的摇篮
少年实现“艺术家梦”服务尽责。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继续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是中央音乐学院二级学院,与附小、附中、 本科、研究生共同构成了中央音乐学院完整的音乐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教育学院立足于创新、研发为一体,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与教学体系对课程设置进行重组、优化,并将音乐与科技相融合,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音乐教育体系,成为培训行业的风向标,引领音乐培训市场发展。
继续教育学院现以成人、儿童音乐培训为主线,将音乐科技创新技术 AR、VR,5G+4K 远程互动音乐教学;网络教学平台技术为双翼,真正形成多维度的智慧音乐教育。
成人培训项目设专业进修、研究生课程班进修、高端研修;全国优秀音乐教师培养计划;成人业余培训;施坦威钢琴技师培训班等定制课程。少儿培训以趣味、创新为出发点, 自主研发教材,形成 1—18 岁完整的少儿音乐培训体系。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继续教育学院率先将人工智能与音乐培训相结合,真正实现音乐与科技跨界融合。智能音乐课程研发,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中央音乐学院优质课程,为音乐教育打开全新的视角,构建 “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让 5G+智慧音乐教育惠及每一位学生。2020 年继续教育学院音乐科技项目分别入选北京市、教育部“双一流”建设评选特色项目,这一创新形式引领同行业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音乐科技必将诠释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意义。
视野决定高度,眼界决定境界。继续教育学院始终以需求为导向,跨界融合,精准培养,推动产教相融合的创新教 育平台,不断超越,止于至善,让音乐文化的力量渗透音乐教育的每一个角落,助力学生腾飞!
我们坚信唯有文化自信民族才能自信,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广州深圳艺考声乐培训学生可考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成立于1999年,2002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内唯一的一所高等艺术院校远程教育试点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独立负责学校网络教育的招生、网络资源建设、教学运行、学生管理与服务等。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由修子建担任。下设行政管理部、教务教学部、资源建设部、音乐研究部等部门。学院在全国各地建立了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备案的20余个校外学习中心。
学历层次有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与专科起点本科;音乐学专业在香港开设有“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音乐学硕士学位班”;国内开设有“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音乐教育硕士学位班”等。
目前设有音乐学、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调律等专业。开设课程百余门,其中开发各类网络音乐教学课件60余门,包括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流课件等类型。在这些课程中,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的10门,市级精品课程的7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的2门。承担教育部人文学科全国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开放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数据库”,并牵头承担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等重点项目。
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制作的音乐类电子课件具有鲜明的音乐艺术特色,充分发挥中央音乐学院及国内名师、名课的教学资源优势,通过艺术化、数字化的多媒体表现手段和丰富的音乐引申资源突出展示了网络音乐教学的多维度、个性化特点,具有很高的点击率,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十余年开拓与创新,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在对网络音乐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建立了完整的网络音乐教育系统,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音乐网络教育模式,开创了中国的网络音乐教育。2009年,袁静芳院长获教育部“网络教育贡献奖”,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获教育部“网络教育教材建设奖”银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